暑期,中国孩子与“缪斯”对话

撰稿于2018年7月新华社对外部实习期间

参加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第二季发布会后提报选题,负责专访天禹国学负责人

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(高杉 屈婷 陈帅彤)12岁的安徽男孩浩浩这个暑假跟妈妈再次来北京逛博物馆,“国博地下一层古代中国文物展,我最喜欢了!”

同样着迷此展的7岁北京女孩点点,尤爱古典纹饰,“我喜欢凤凰、荷花、波浪线,想把它们画到玉上。”

博物馆,英文即Museum,源于古希腊语,意为“缪斯(Muse)的殿堂”。神话中,缪斯是掌司艺术和科学九女神的总称。随着被赋予文化复兴的重任,中国的博物馆正变得生动亲民,吸引越来越多像浩浩、点点这样的孩子来与“缪斯”对话。暑期,更是如此。

2018年7月13日,来自各地的孩子在参加故宫与天禹国学组织的“我是故宫小专家”夏令营时合影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友善有趣的殿堂

39岁的妈妈雅宁,是微信群“我爱博物馆”的群主,每月组织文化类线下亲子活动。建群7个月,已有400多个家庭加入。“开始只是把自己带孩子去博物馆的照片发发朋友圈,结果不断有人来问,就给大家拉了个群,”她说,“没想到吸引了这么多人。”

儿子5岁时,雅宁第一次带他去博物馆,发现孩子很喜欢,一边玩,一边也长了知识。她说:“对于小孩,家长不必追求一次性看完、吸收,可以把逛博物馆变成长期的爱好和习惯。”

有一次北京天文馆办活动,孩子们第一次透过望远镜观测天体,高兴极了。雅宁意识到,这固然是因为活动设计有趣,也与博物馆近年来对公众越来越友善分不开。

“耳朵里的博物馆”创始人张鹏在国家博物馆展厅内给孩子们现场讲解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天禹国学总经理曲怡霖说:“作为公益单位,博物馆需要更多地面向公众提供教育行为,中国的博物馆正加快朝着这个方向转变,这是一种进步。”

天禹国学两年前开始与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合作,提供儿童研学活动服务,特别是聘请教育专家就不同年龄人群开发合适的课程。比如,故宫有很多瓷器展品,他们就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小场子,模拟瓷器发掘及之后碎片修复过程。

这样的故宫文化体验课很受欢迎。寒暑假,甚至有不少外地家庭带孩子赶来故宫参加活动。曲怡霖说:“我们一直在学习国际上其他博物馆的运营模式,希望能对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起到一些推动作用。”

为青少年而展

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的“公共教育”栏中,“暑期特别活动”宣传页颇显眼。“小小讲解员”“国博里的夏令营”等活动吸引了许多孩子参加。

国博网站上有义务讲解员的日程安排,被称为“朋朋哥哥”的张鹏是其中一位“明星义工”。除定期到现场授课,文博专业出身的他还创办了微信公号“耳朵里的博物馆”,用孩子听得懂的声音导览,开办一年多有了数十万追随者。

国家博物馆“古蜀华章”特展为孩子们开设的特别课程上,孩子在展品前按照“学习单”的引导观展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随着儿童教育意识的提升,中国的博物馆逐渐重视下一代观展者的培养,设儿童活动专区,为青少年定制艺术教育活动等,正成为潮流。

在广东博物馆历史展厅,孩子们可在岭南古陶器小作坊制作创意陶器、猜古陶纹饰。“岭南古陶,既提炼了青铜器的器形美,又融合发展了独特的装饰美学。”该馆馆长魏峻说,“光靠讲解,小朋友很难理解。但当他亲手体验后,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了。”

小朋友在海南省博物馆体验印章篆刻。新华社记者郭程摄

河北博物院筛选“北朝壁画”中儿童感兴趣的神兽、仪仗人物形象,推出“小小美术家 快乐临壁画”活动,让孩子自选临摹对象,充分发挥想象去创作,然后加以展览。

该馆工作人员说,活动的主旨并非让孩子掌握知识或技能,而是希望他们在经历感知与体验、创作、表达等过程后,真正感悟到“美”,激发观察、思考与探索的精神。

“博物”与“缪斯”

中文的“博物”,可能最早见于神话《山海经》,意为能辨识多种事物。《尚书》称博识多闻者为“博物君子”。

而“博物馆”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,在中国出现仅有一百多年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,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(今南京博物院前身),为中国第一座仿欧美一流博物馆而建的现代综合性博物馆。

博物馆因“博物”二字,在很多人看来,就是“物”之宝库。但英文“博物馆”一词的希腊文源头显示,人们走进博物馆与缪斯女神对话,获得文化的灵感,是应有之意。

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让·奥古斯特·多米尼克·安格尔画展上,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讲解艺术作品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“博物馆更像一个桥梁、一个媒介,博物馆的藏品、展示需要与‘人’对接。”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撰文说。

曾获高收视率的纪录片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,于今年暑期档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第二季。此片摒弃“高冷”的学术性叙事,以“反差萌”的生动讲述,努力将冰冷文物变成鲜活的“网红”。

统计显示,“80后”“90后”“00后”的年轻观众成为该片收视主力,不少人按“图”索骥,重新走进博物馆,端详实物。

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看来,若要让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、文化基因“活”起来,就得“挖进去、展出来”,使博物馆走进中国人的精神生活。

新闻原始链接:https://h.xinhuaxmt.com/vh512/share/4089031?d=133eefa&channel=weixin